5月8-9日,广东珠江畔一支国际应急医疗队华丽亮相,向WHO展示了中国人自己建设的高水平紧急医学救援队伍。
这支“广东制造”可“飞”到云端的紧急医学救援队伍超燃开挂。它告别了过去只能靠车轮投放到灾区的历史,为国内众多的应急救援队伍做出了示范,引领应急医学的发展。
昨日,记者专访了这支队伍的总队长——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院长田军章,为读者详解这一支队伍的特色与理念,揭秘队伍成长的蜕变过程。
田军章:我们的应急医疗队早在2009年就建立了,是国内最早建立的应急医疗队。汶川地震以后,我国加大了对紧急救援体系的建设力度。2010年,卫生部启动了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的建设。我们成为了卫生部首批6支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的“劲旅”综合过往我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的优异表现结合当前卫生应急任务的需求,2016年,国家卫计委、广东省卫计委推荐我们申请注册世卫组织国际医疗队。
记者:目前全国各省基本都建立了自己的紧急医学救援队伍,你们的医疗队有何特色?
田军章:我们的帐篷医院是在WHO的框架下建设的。它满足世界卫生组织对应急救援队伍的众多要求。可以在恶劣环境下开展高效的紧急医学救援,24小时运营,可自给自足14天。
我认为这支队伍第一大特色是我们对全流程的科学管理。以废水净化处理为例,过去在救援中,我们常把生活用水、医疗废水直接排放到环境中,易引起污染。在我们的帐篷医院,医疗废水要经过专门的净水设备消毒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这一些细节的变化正体现了我们与国际接轨。
记者:我们注意到帐篷医院有很多全新的高智能救援设备,智能化是否也是它的一大特色?
田军章:你说得很对。信息化、智能化、模块化是我们这些年一直努力的方向,也是我们的特色。为了更好的提高救援的效率,我们在全环节都想办法提高速度。比如,在出发前,我们根据预设的人员模块、救援物资模块,迅速在信息平台中组合成一支针对性极强的救援队。其次,个人会使用信息化管理手段,采用了电子检伤一体化系统,伤员在帐篷医院的治疗得到完整的信息化记录,也避免了过去同一个伤员可能会被登记好几次的情况。更重要的是我们对伤情的统计会更准确,报送救援信息的质量比纸质要高很多。
当然与此同时,我们也没放弃传统纸质的检伤,但是从效率上看电子检伤是一大发展方向。
田军章:是的。多年来,我们基于实际应用的应急医疗创新发明从未停止,研发了很多新设备、新软件和新技术。电子检伤一体化系统是我们联合厂家开发的新产品。相当于伤员在帐篷医院有了身份证,他的病历资料都保存其中,也便于统计、分析和上报。
创新产品中最典型是要数我们的制氧机。大家都知道医用制氧机重达2-3吨,无法适应野外运输。现在很多救援队用家用制氧机。其实一旦遇到真正的灾难,家用制氧机不足以满足手术条件,无法达到医用氧气浓度和出氧量,也就是说无法救人。我们联合厂家研发了便携式的制氧机,体积小,只有200公斤,可上飞机完成空中运输,而且到了现场像乐高一样可分拆,可组装。我们的制氧机可同时带动6台呼吸机、麻醉机和5名病人吸氧。
田军章:我认为,广东国际应急医疗队在救援的标准流程化管理走在前列。我们在先进设备、物资等保障能力走在全国的前列。我们在基于标准操作流程的医疗救援走在全国的前列。
田军章:本质的变化是我们对救援过程的认识,从粗到细,由细到精。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理念发生了变化。我们从单纯的只讲究抢救,转变为全流程的救援规范,而且更强调在救援中做到环境友好。在帐篷医院,我们建立了434个标准操作流程,大到帐篷医院部署启动,细到帐篷诊室物品摆放、临床操作的步骤都有规范。
记者:其实我们都知道做应急救援工作,耗时耗钱耗人力,很多公立医院都不积极,为什么省二医这么热心?
田军章:这家医院身带救援的基因,他的血液里就流着应急救援的热血。医院的前身是
东北民主联军第7纵队野战医院。它就为了救援而生的医院。今年恰巧是建院70周年。正是有这样的历史背景以及传统,医院的大部分员工对于应急救援战略达成共识。
记者:广东这支队伍如果正式认证通过WHO国际应急医疗队的评估将有何意义?
田军章:若通过获得正式的认证,意义重大。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未来我们的应急医疗队将代表中国政府,肩负国家使命到国外救援,展现中国担当大国责任。同时这也代表着广东的应急医学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它获得了WHO的认可。这支国际应急医疗队将成为广东的名片。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帐篷医院立足国内,对标国际,流程规范,可复制可推广,对国内其他应急医疗队、省内基层应急力量的建设都有示范作用,有利于队伍救援水平的进一步提升。